近段時間,不時有國內地產大腕光顧海曙區尚書街臨時停車場。但他們來的目的不是考察地塊開發,而是實地參觀體驗一個由海曙房管處兩年前開發建成的停車系統。
地產大腕紛紛上門“練”停車
萬科、萬達、綠城……剛剛過去的3月份,陸續有28家國內知名地產企業來到海曙區尚書街拆遷地塊的臨時停車場,一睹在地產界廣為流傳的停車設計———地勢高差斜向泊車系統。
“不虛此行。”萬達集團北京總部一位郭姓技術總監駕駛一輛7座商務車在泊車位上親自體驗了一把進出庫后說。廣州碧桂園集團、鄭州中建集團、南京弘陽集團等公司的考察人員也紛紛效仿。
尚書街停車場居于一塊三面有圍墻的不規則地塊中間,停車設施為水泥構筑,分兩層,外形類似于居家斜隔板式鞋柜,即在同一個立面分成兩層,一層朝上、一層朝下,上下兩層分別分隔成6個停車位。
“平時這幾個停車位有人停車嗎?停車人進出庫是否容易刮擦?”筆者問停車場管理人員。“停車場空的時候,車主都是找地面車位的,但當節假日停車量大時,這個停車設施也很受歡迎,會停得滿滿的。”管理人員說,一般車主會比較小心進出庫,他沒有聽說過出現刮擦情況。
停車設計火爆緣自一網帖
尚書街臨時停車場的這一停車設計建成于2013年1月份,是海曙區房管處科研攻關項目“地勢高差斜向泊車系統”的試點樣本,建設目的在于探索在有限空間如何進一步挖掘停車潛力。
這一泊車設計核心在于向地下“借取”1.2米的垂直高度空間,地面抬高1米垂直空間,形成重疊而平行的上下兩個坡面,分別用來停車。同時,在斜坡面上采用側斜向的泊車方式,可將行車單向次通道的寬度從正常的6米縮減至4米。
應用了近兩年的停車設計緣何突然間引發地產界關注?原來,3月初網上出現名為“地產界又出神設計!綠地停車位新技術一年節省20億!”的網帖。
從網帖看,介紹的就是海曙區房管處研發的停車設計,以及海曙區房管處后期跟進提出的、依據不同場地情況可采用的四種創新模式。而最吸引眼球的,莫過于網帖的最后一段:“以綠地集團年開發車位16萬個、每個車位25平方米計算,若采用這種技術,可少建設車位100萬平方米以上,按車位造價每平方米2000元計算,一年就可節約20億元。”
改造樣本令地塊停車量增四成
“按照場地以往最大停車量計算,原可停18輛車,改造后地塊可輕松停下25輛車。”停車位研發人員高級工程師王法錦說,從樣本實際情況看,這一面積不到700平方米的停車場,配以立體停車位和實施單向通行管理,停車數量可增加40%左右。
除了省空間,省成本也是這一泊車系統的一大優勢。據悉,造價方面,平均一個停車位在2萬元左右,如采用鋼結構,還可實現重復拆裝,減少浪費,使用成本和管理成本都明顯低于立體停車庫。
那么,網曝“大型房產公司就此一年可省20億元靠譜嗎?”對此,王法錦認為“靠譜”。他介紹,目前來學習交流的28家企業中,九成以上表示將該設計運用于地下停車場,“一個住宅項目,40%的成本用于地下室建設,若構筑地勢高差斜向泊車系統在地下疊加使用,同樣車位數,地下建設量可減少約30%。而一個大型房企一年的開發項目不止一個,若年度開發總投資為1000億元,采用該系統,車庫建設成本節省約20億元或有可能。”
據了解到,目前,構筑地勢高差斜向泊車系統處于推廣階段,海曙也對專利技術秉持開放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