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旭光:避免“專家幻覺”
郝旭光
在工作和生活中,人們遇到拿不準的問題總是習慣于請教專家。這是對的。人們常常認為,某一領域的專家對該領域了解得更多,相關知識更豐富,經驗更多,因此,對該領域相關問題的判斷比外行更準確,而專家們對自己的判斷通常也非常自信。人們(包括專家自己)對于專家的這一信念被一些人稱為“專家幻覺”。之所以被稱為“專家幻覺”,是因為專門知識的擁有量、經驗的豐富程度與判斷的準確性之間并不存在必然正相關性。
大家都知道這樣的事實,經濟學家們對經濟前景的預測常常不準確。英國著名經濟刊物《經濟學家》于1984年至1995年進行的調查結果表明,即使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專家們判斷的準確性有時也不比外行更高,甚至可能更低。1984年,該刊物邀請4名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的前財政部長、4名跨國公司的CEO、4名英國牛津大學的學生以及4名英國倫敦的清潔工對未來10年全球的經濟前景進行預測,內容包括OECD國家的經濟增長率、通貨膨脹率、石油價格等指標。《經濟學家》雜志1995年的調查結果是,跨國公司的CEO和清潔工預測準確率最高,其次是牛津大學的學生,最差的是4位前財政部長。當然,這個結果因為樣本量太少,且財政部長可能是官員也未必是專家及CEO也應該是專家等,還不能完全得出專家的判斷就比普通人低的結論,但清潔工的預測準確率高至少說明普通人的判斷水平不比專家差。
大家可以從這些年專家對房價上漲、股市大行情、大波段的判斷結果得出結論,專家們真的不比普通人預測水平高。2008年奧運會前有多少專家強烈呼吁、建議、提醒普通工薪階層不要買房?2005年上證指數跌破千點時有多少專家建議中小投資者遠離股市?
專家在一些領域的作用非常突出:對那些與人的情感、性格涉及不多、影響不大的領域,可預測性較強,以前的規律會在以后起作用;有快速、清晰反饋的重復性的領域及任務,這些任務需要仔細推算。如專業橋牌運動員及棋類運動員、賭馬者和氣象學者在決策時都習慣于仔細推算。另外,高考填報志愿時,需要深入了解目標學校的特點和錄取規律。此時,專家的水平明顯高于普通人。有研究指出,當事件的可預測性比較高時,專家們判斷的準確性常常超過一般人,對賽馬、橋牌、棋類比賽的研究證實了這一結論。但當事件的可預測性低的時候,專家又常常比一般人更容易表現出過度自信,這反過來又會降低專家的預測水平。
(作者為對外經貿大學教授)
來源:北京日報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