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教育問題是惟此為大的事情
李瑩
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時強調,“教育問題既是惟此為大的事情,也是非常復雜的事情。既要久久為功,又是當務之急”。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教育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與現實挑戰,為新征程推進教育改革發展更好適應現代化需求指明了方向。
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當今時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教育成為連接三者的紐帶和途徑。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教育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今天,沒有哪一項事業像教育這樣,影響甚至決定著接班人問題,影響甚至決定著國家長治久安,影響甚至決定著民族復興和國家崛起。從國家戰略層面看,當今世界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教育競爭,誰能培養吸引更多人才,誰就能在國際競爭中占據優勢、贏得主動。人才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顯。從經濟社會維度看,教育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根本。教育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果”,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因”。只有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大力促進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著力保證人民群眾享受更加公平和優質的教育,才能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更堅實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教育作為國之大計、黨之大計,作出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重大決策,推動新時代教育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格局性變化。經過堅持不懈的接續奮斗,我國已經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教育現代化發展總體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國家行列。新時代教育在人才培養、基礎研究、重大科技突破等方面,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為教育強國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當前,教育“量”的短板已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實現“質”的提升成為緊迫的要求。
辦好教育要久久為功。教育,是一個長期系統工程,需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持之以恒推進。教育如培育參天大樹,需漫長時光生根發芽、茁壯成長,需持續滋養、循序漸進,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摒棄功利之心,以長遠眼光為國家未來奠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根本在于深化教育綜合改革。解決好教育公平問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加大對農村地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教育的支持力度,保障特殊群體受教育權利。解決好教育質量問題,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保障優質教育資源充分供給。應用數智技術促進教育資源共享,引導學生運用數智技術進行深度學習,增強學生在智能時代的勝任力。解決好教育結構問題,著眼現代化需求,結合國家戰略需要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有效推動高等教育優化布局和分類改革,統籌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統籌政府投入和社會投入,推動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緊密對接、與就業創業有效銜接,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資源配置機制。
解決教育存在的問題是當務之急。教育是人民群眾感知度最高的“身邊事”“關切題”,無論是入園、入學,還是升學、就業,都是關系千家萬戶切身利益的大事。在科技飛速發展、國際競爭激烈的當下,要緊跟時代更新教育內容,完善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適配機制,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能力;優化教育資源配置,通過加強在線教育平臺建設、教師交流輪崗等措施,解決區域、城鄉教育發展不平衡問題,確保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優質教育。與此同時,人才有一個供需關系的變化,教育要想在前頭、趕在前頭,積極研究人口形勢變化對教育的影響,提前謀劃和儲備教育應對措施,統籌推進教育數字化和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建設。
在邁向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中,教育是極為關鍵的一環。教育強則國家強,教育興則民族興,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持續深化教育綜合改革,讓教育成為推動民族復興的核心動力,推動各類型各層次人才競相涌現,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面。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