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文豪 呂倩:協同發展,激發教育、科技與人才的創新合力
常文豪 呂倩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進行專章闡釋并協同部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必須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這些重要論述全面揭示了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系統集成與協同發展的內在規律。在我國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如何實現資源配置的動態適配、提升人才培養時效性并優化激勵機制導向,已成為亟須破解的核心課題。基于協同理論,本文對教育、科技與人才一體化發展的現實困境進行剖析,并提出機制創新的具體路徑。
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面臨的三大挑戰
1、資源配置適配性不足
在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尤其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加持下,產業升級和行業轉型對高校學科專業的適應性提出了緊迫的要求。然而,高校在傳統學科轉型和新興學科培育方面的反應常常滯后于產業變革的節奏,導致學科布局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需求之間存在階段性脫節。校企協同創新平臺的科教設備資源呈“蜂窩狀”分散布局,難以實現真正高效的資源共享與要素聚合。同時,因多元主體間政策傳導的不同側重點,教育部門關注人才培養的長期規律,科技部門注重研發創新的短期爆發力,而產業部門優先追求市場機會,三方目標間尚未形成統一的動態協調機制。
2、人才培養時效性受限
從知識供給端來看,行業技術標準向高校課程體系的滲透仍存在較為明顯的制度性延遲,這不僅體現在高校對產業最新需求的響應速度較慢,還反映出學術界與產業界之間缺乏足夠的對話與協作機制。當前,高校課程的制定與調整仍偏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對行業發展中的前沿技術動態和應用場景的把握不足。校內工程實訓和實驗設備的更新頻率難以追趕技術迭代速度,不少高校仍在使用已落后的實驗設備,無法培養滿足尖端技術需求的新一代綜合型人才。與此同時,學校聚焦確定性知識的教學模式與企業對跨學科、不確定性創新能力的需求存在脫節,缺乏有效的聯動機制,從而導致對人才創新力的培育難以形成靈敏而完整的閉環。
3、激勵機制導向不足
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激勵導向。《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吹響了教育評價改革的沖鋒號,但改革有其客觀的復雜性,現行機制下,科研成果轉化因制度性交易成本較高而常遭遇流轉阻力,知識價值難以在實際應用中及時充分落地。職業教育的投入產出與產業經濟貢獻之間缺乏清晰的量化評估工具,致使技能型人才在職業發展的路徑上面臨“玻璃天花板”。此外,傳統的人才評價標準和市場需求間適配度還有不足,常見的職稱評審體系難以充分涵蓋新職業形態及新技術研發背后的貢獻,從而限制科研人才和技術人才價值的全面挖掘和釋放。
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的創新路徑
1、打造精準高效的資源配置體系
在傳統管理范式的基礎上,推動系統化的制度創新,從要素簡單疊加向系統化集成轉變,通過資源、人才和技術的深度融合,挖掘資源配置的價值。構建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的動態資源配置框架,建立“產學研用”貫通式的協作機制,加快供需信息的閉環式聯動。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技術繪制不同領域和不同層次的人才需求地圖。通過嚴格落實學科專業“紅黃藍”調整信號體系,及時反映產業發展前沿需求。推動政產學研用多方協同,通過物理和數字資源的互聯互通建設虛實融合的創新聯合體,實現研發、中試、孵化功能的有機整合。此外,應優化政策評估框架,將教育培養質量、科技創新效能和人才發展效益納入統一的資源配置三維評價矩陣,以協同機制提升資源配置體系的效能。
2、完善知行協同的人才培養生態
樹立科學的人才培養觀,以“五育并舉”統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踐行“科學家精神”“教育家精神”為切口,推進人才培養的“知行協同”。縮短行業技術標準與教學標準的轉化時滯,通過構建“翻譯器”機制,將產業前沿知識快速融入高校課程體系,引導信息技術、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成果迅速進入課堂。在教學實踐中,推進“人工智能+”教育教學改革,建設AI教育型工廠、模塊化實訓基地,創建“師—生一機”三方聯動的學習新模式,讓學生在真實產業場景中個性化學習,增強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進一步搭建跨學科創新項目孵化平臺,推動“通識筑基—專業深耕—跨界融合”的三階段培養體系,幫助學生建立“T型知識結構”,兼具學術科研能力和實際操作本領。
3、構建多維聯通的激勵機制網絡
破除“五唯傾向”的教育評價與激勵窠臼,融合新一代信息技術,構建多維度、全周期的教育評估與激勵體系,形成涵蓋結果診斷、過程追蹤、成長增值和有效激勵的多維聯通網絡。以推進綠色可持續的有組織科研實踐模式,引導更多科研工作者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科研成果的轉化需繼續拓展知識產權作價入股、階段性獎勵與長期收益分成相結合的權益分配模式,降低科研人員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激發他們的創新動力。在技能型人才的職業發展上,創建職稱與技能等級轉換通道,跟蹤就業新形態,提供更多職業攀升的可能性。人才評價體系需對接市場需求,增設技術創新貢獻度、標準制定參與度等動態化指標,促使資源向真實創新成果傾斜,同時讓技術研發和職業技能等人才獲得更加公正的認同和激勵,凝心合力,讓人人出彩。(作者單位:寧波大學)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