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快速上升,群眾對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長,傳統的醫療服務模式已不能適應現代人群的健康需求。家庭醫生制服務作為一項新的服務模式、新的機制制度,對分級診療體系的構建,對維護人群健康的作用,越來越多的受到各級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的廣泛關注。如何組織和實施好家庭醫生制服務已經成為當前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點。
一、實施背景
2011年起原寧波市衛生局制定印發了《寧波市社區衛生實施家庭醫生制服務試點方案》,立足于衛生系統內部先行先試,在全省率先開展了契約式家庭醫生制服務試點工作�?傮w來看,三年試點工作的成效已初步顯現。2014年,全市已實施城鄉居民與全科醫生簽約服務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151家,機構實施率為99%;簽約居民156.9萬人,為全省最多,常住人口簽約率為20.6%,其中重點人群簽約率為63.5%。試點以來,群眾對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利用率和信任度明顯提高。三年來,群眾就醫首選基層衛生的比例已基本穩定在60%以上。2014年,全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門急診總量為4580萬人次,比2010年的3096萬人次明顯增加了1484萬人次,基層醫療衛生的基礎性作用日益顯現。2014年,全市共建立居民電子健康檔案671.7萬份,建檔率88.3%。高血壓、糖尿病管理人數分別是73.2萬人、19.3萬人,規范管理率分別是81.1%、78.6%。
群眾有需求、政府有要求、試點有基礎。經過3年的先期試點準備,市政府于2014年11月11日制定印發了《關于推行契約式家庭醫生制服務實施意見》(甬政發〔2014〕101號),期望通過深化實施這項制度進一步發揮基層衛生的基礎性作用,促進衛生工作重心下移,使家庭醫生逐步承擔起群眾健康、資源調配和費用投入的“守門人”職責,著力構建起科學合理的分級診療制度。契約式家庭醫生制服務工作將于今年5月1日起啟動實施。
二、組織構架
(一)設定契約式家庭醫生制服務工作目標。總體工作目標是:到2016年,全市基本建立起目標明確、制度完善、服務規范、政策配套、機制順暢的契約式家庭醫生制服務。三項具體工作目標是:一是設定機構實施率和居民簽約服務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家庭醫生制服務實施率達到100%;戶籍家庭慢性病人、老年人、0-6歲兒童、孕產婦、殘疾人等重點人群簽約服務率達到70%以上。二是建立服務經費多渠道籌集機制。服務費由醫�;�、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和簽約居民個人分擔,現階段暫定人均150元。三是建立簽約與非簽約居民醫保差別化支付機制,引導居民形成以家庭醫生首診為基礎的有序就醫新格局。
(二)確立契約式家庭醫生制服務組織框架。在組織模式方面,家庭醫生制服務在網格化管理和組團式服務的基礎上,向以家庭居民為單位、簽約式、個性化健康管理模式轉變。在人員配置方面,每個家庭醫生負責范圍不超過1000個居民,家庭醫生由合格的全科醫生擔任。在團隊構成方面,家庭醫生團隊實行全科醫生負責制,團隊成員以全科醫生、公共衛生醫生、社區護士為主體,根據需要可配備若干名健康管理師、社工、義工等參與團隊服務工作。在簽約形式方面,將競爭機制引入家庭醫生團隊組建和居民簽約各個環節。每個簽約居民同期自主選擇1名家庭醫生(團隊)與之簽約,每個簽約周期為1年。
(三)明確契約式家庭醫生制服務內容。研究制定了家庭醫生基本服務包和家庭醫生基本服務規范,梳理出基本公共衛生、基本醫療、健康管理等三項職能中切實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服務項目。一是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按照《寧波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核實施辦法(試行)》要求,做好簽約居民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二是提供基本醫療服務。按照有關規定,根據簽約居民病情予以全科診療、家庭病床、住院治療及區域定點醫療機構轉診等服務。三是提供個性化健康管理服務。對簽約的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孕產婦、兒童、殘疾人等重點對象,給予定期隨訪和健康干預措施,約定服務內容、方式和頻次,鼓勵和協助簽約居民開展自我健康管理。
(四)完善契約式家庭醫生制服務管理運行機制。一是建立各部門協同推進機制。建立衛生與人社、財政、物價、民政、殘聯等相關部門共同推進的工作協調機制。二是建立服務經費多渠道籌集機制。契約式家庭醫生服務按簽約年度付費,服務費由醫保基金、簽約居民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三個渠道組成,各承擔50元,其中個人支付部分,醫保個人帳戶有余額的,可用余額支付;對困難群體的個人承擔部分由財政社會救助專項資金支付。三是建立差別化支付機制。簽約居民在家庭醫生處就診免收門診一般診療費;城鎮居民醫保參保人員中的老年居民和非從業人員在基層醫療機構住院,其醫保基金支付比例在原有基礎上提高5個百分點;經家庭醫生轉診到綜合性(�?�)醫院住院的,其醫保基金支付比例在原有基礎上提高3個百分點,轉診患者采用累計起付線政策。四是完善價格形成機制�?茖W合理調整基層醫療機構收費價格標準,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建立完善支持家庭醫生制服務的收費價格體系。五是健全縱向協作機制。市、縣(市、區)兩級綜合(或專科)醫院的專家門診、大型儀器設備檢查及住院床位等優質資源優先向家庭醫生開放。六是深化培養培訓機制。以全科醫生培養為重點,強化健康管理、心理咨詢、康復治療、醫學營養等重點領域的知識技能培訓。七是建立績效考評分配機制。完善家庭醫生崗位激勵機制,建立家庭醫生服務綜合評價體系,考評結果與單位、團隊和個人績效分配掛鉤,不納入單位績效工資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