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村位于寧波市奉化區西南側,與柏坑村毗鄰,處于橫山水庫飲用水源保護區內。距大堰鎮建成區相距1.8公里,與奉化市區相距約30公里。全村2.46平方公里,下轄黃念坑、章四岙、張家三個自然村。共有農戶154戶,村民465人,村民代表22人,黨員21人,全村總土地面積2847畝,耕地面積453畝,山林面積1790畝。村莊沿河而造,地勢平坦。201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8988元,同比增長8個百分點,村集體經濟收入9.67萬元,同比增長12個百分點。預計201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35萬元。先后獲寧波市文明村、寧波市衛生村、浙江省衛生村等榮譽稱號。
張家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村內有建于明末清初的張氏祠堂,名務本堂。祠堂為單進院落,內有戲臺一座,大廳一處,廂房東西兩樓16間,占地面積1300平方米,建筑面積800平方米。2010年6月,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近年來,為脫掉貧困村的“帽子”,張家村全體黨員干部,突破因水源保護不得進行工業開發和畜牧業養殖的發展局限,堅持不忘初心、不斷為民造福,讓原本貧瘠的土壤里開出了“幸福花”,村民們也過上了實實在在的好日子。尤其是在2016年,張家村在各級黨委的鼎力支持下,以綠色產能為“吸引力”提升綜合“競爭力”,大力培育美麗鄉村、催化美麗經濟,發展大健康、大環保等新興生態產業,走出了一條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經濟與生態“雙贏”的發展道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讓大堰鎮張家村的生態美、百姓富、村莊強的夢想一步步成為現實。這條沒有休止符的“黨建引領、產業集群、資源整合、以知促行”的綠色發展道路,讓張家村在精準扶貧、自力更生脫貧方面慢慢地收獲著更大的“財富”成果。
一、走轉型發展道路,建“強村富民”新家園。
打破思想枷鎖,碰撞智慧火花。大堰鎮作為純山區鄉鎮,交通不便,又受橫山水庫水源保護地等自然因素的制約,村莊甚至是整個鄉鎮的發展往往僅僅局限在“靠天吃飯的”農業產業。3年前,張家村兩委會的干部們面對遙遙無期的脫貧之路,心急如焚。村集體經濟收入只能依靠單薄的上級補助,百姓收入也只能維持正常的生活支出,當上級大力要求各村要提高村集體經濟“造血”能力時,張家村的干部們更是一籌莫展。2015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在寧波駐村農指員馮德林的倡議下,張家村的干部們看到了發展的希望,那就是發展光伏產業。起初,對于新事物、新產業的新發展方式他們總是充滿了質疑,于是每日晚飯后,在村書記的號召下,他們準時集聚村委會辦公樓,激烈交換意見、商討相關事宜。在歷經1個多月干部黨員“智慧火花”的碰撞下,終于打破思想枷鎖,準備迎難而上,提出了“民要富、村要強必須依靠新興產業創新發展”的新思路。
實地調研走訪,消除群眾質疑。光伏產業是國家支持的綠色產業,張家村清潔的空氣、充足的光照更為實施“光伏發電”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全村村民的支持才是整個項目推進的關鍵,因此做好充足全面的準備工作成為了張家村村干部亟待解決的問題。想法提出伊始,村書記、寧波市派指導員便馬不停蹄開展各類調研工作。一是邀請專家多次進村進行可行性論證,提出項目推進存在的利弊端,商討制定出了詳細可行的實施方案。二是為提前做好變壓增容,增快工作推進速度。積極與供電部門聯系,爭取他們的支持。三是分批次組織村黨員干部、村民代表及部分群眾實地走訪日地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和鄞州區塘溪鎮里岙村,使他們對新項目有更直觀的了解,同時,依托村“民主議事廳”,讓百姓們參與到項目推進的每個環節中來,逐步消除了百姓的各種擔憂。四是在面對村民對有關收益、房屋影響等方面的質疑時,迎難而上,帶領黨員干部不厭其煩走村入戶,使群眾知曉并認可方案實施,在做好部分村民大量勸說工作的基礎上,征集采用他們的可行性意見,通過10多次村民代表大會的反復討論,終于在2016年7月10日開工建設。
多方籌集資金,干群合力一心。在項目推進的過程中,張家村薄弱的集體經濟收入成為了發展的桎梏。“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村干部們為了這個“東風”積極奔走、絞盡腦汁。終于,在經歷數十次地邀請上級領導實地調研、走訪相關單位企業講解項目好處之后,上級部門和企業老總對項目推進的肯定,讓他們看到了項目落地的希望。如2016年,奉化區委領導實地調研張家村之后,在贊揚村級班子立足發展眼光,規劃好新農村建設的新路子的基礎上,更希望他們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和綠色旅游產業,進一步搞好村莊環境整治,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同時還給予了一定程度上的財政支持。
另外,因光伏電板鋪設涉及到各戶村民的具體情況,面對符合條件但因種種原因不想安裝以及不符合太陽能條件卻想要安裝的村民,張家村書記、寧波市派指導員以及村民代表們考慮到項目的安全問題、整體收益及效果,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不厭其煩地解答解決他們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及困難,終于于8月份陸續完成鋪設工作,9月份電站將正式運營。
目前,該項目已由寧波市經信委,奉化市人民政府牽頭,由寧波市日地太陽能開發有限公司承建,寧波市富邦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寧波維科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寧波明欣化工機械有限公司、寧波環洋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寧波日地太陽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各出資20萬元,奉化市人民政府撥款115萬元。總投資215萬的項目建成后,炎熱的夏天不再難熬,村民的收入日益增多。安裝屋頂光伏發電板980塊,涉及農戶34戶,裝機總容量250千瓦,年發電量約25萬度,發電收益約1.08元/度(其中國家電網上網收購價0.438元/度,國家電網補貼0.44元/度、省補貼0.1元/度、寧波0.1元/度),年總收益約27萬元。每家按屋頂上裝置的光伏板給予每塊3元錢的補償,舊瓦片全部換新,終身保修。以后,張家村一年便可發出25萬度電,每人每年200度免費用電額度(每人每年收益108元)及每戶每月每塊光伏板3元補助款(每戶每年收益700元),結余電量并入國家電網,預計每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增收約20萬元。自2016年9月2日并網以來,已累計發電3.2萬度,總收益34560元。按統計,除去給戶籍村民免費使用的10萬度電,剩余均可轉化為村里的經濟收入。每年除去補貼村民的8萬元之外,村集體經濟收入可多增20余萬元,而且收益是可持續的。
張家村矢志不渝地推進綠色產能建設,成了全村跨越發展的潛力和優勢。推進村集體經濟建設,不僅是一句口號,更是張家村干部與百姓齊心上下用實際行動堅守的一份事業。
二、揚山水之姿,美麗鄉村釋放“鄉愁經濟”
秀山麗水亮出生態底色,既要保護好生態更要用好生態。他們不僅傳承環境“生態基因”,發揮環境優勢,又積極發展“綠色產業”,在不斷總結脫貧致富經驗中,走出了一條獨具生態特色的“鄉愁經濟”發展之路。
以美麗鄉村建設為起點,推進農家樂建設。村里在區農辦、大堰鎮政府和寧波市經信委的支持下,每年投入上百萬資金用于基礎設施建設,適時開展文明衛生建設工作,要求村民以各自承包為原則,對自家門前影響公共道路的各類物資進行搬遷整理,并對村公共停車場進行了規劃劃分。為美觀村口,給百姓出行提供方便,耗資10萬元,對村口環境進行了改造,同時興建了農村文化禮堂和文化長廊,實現了道路硬化。目前張家村的村容村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來參觀的游客紛紛對張家村的整潔環境表示贊賞。最有特色的是一進村口便可見的那12家民宿,他們都是以鳥的品種來命名,如畫眉樓、喜鵲樓、天鵝樓等。曾經沒有統一標準,村民自發建設,沒有旅客來源的民宿,如今在村里的集體支持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每逢過年,一進村口,就可見村牌樓上掛上了大紅燈籠,家家戶戶積極地在門前屋后打掃衛生,有的村民在殺豬宰羊,也有的在磨豆腐,一股濃濃的年味撲面而來。只要你走進任何一家民宿,就可以看到棉被、枕頭洗得干干凈凈,冬筍、土豬肉、雞肉、豆腐等已準備就緒。村民們業務也變得忙碌了起來。外地客戶想要在張家村民宿過年,安排幾間客房住宿成了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只要一過節,村里的23家民宿的客房基本被訂光,生意非常火爆。
在村口的一家由農家婦女張躍娟開辦的文家農家小院特別顯眼,他是張家村推進農家樂建設的受益者之一。以前,他的小院東西堆放雜亂,現在在村里的倡議下,她不僅將他的小院進行重新利用,還規劃好了自己的農家樂經營之路。現在她的小院里擺放著5張圓臺桌,一次可接待50人就餐。去年一年,她家接待游客5000多人。張躍娟總是驕傲地對來訪的客人們說:“以前張家村沒有什么人氣,現在農家樂一搞,從寧波和奉化城區打來的電話非常多,尤其是預訂春節期間的餐位。大堰鄉村旅游越來越火。”去年,村民張明國投資170萬元在村口建造了云水間(張家別院),風格別樣,環境優美,已在今年“五一”紅紅火火中開業迎客。張家村的干部們扳著手指說,去年張家村一年接待游客約2萬人次,不少村民紛紛吃起了旅游飯。
以村民致富為落腳點,推進農副產業發展。大堰高山有機水稻基地分布在海拔500米左右的山間田塊。當地氣候溫潤,雨量充沛,晝夜溫差大,十分適合有機水稻種植。栽培過程中,不施農藥,采取生物防治病蟲害,如在稻田安裝二化螟性誘捕器和利用趨光原理的太陽能殺光燈;鋤草實施人工耘田拔草。經奉化農產品檢測中心檢測,規定檢測的23個農藥品種中沒有檢測出任何一種農藥殘留量。張家村的干部們積極總結附近村致富經驗,大面積試種320畝高山有機稻,收獲了成效。村民老張一筆賬,有機稻畝產300公斤左右,畝收入約6000元,比普通稻米高出三至四倍。另外,他們多次組織開展有機米品鑒會,遠道而來的專家、市民和客戶代表,他們一看二聞三嚼,為新鮮出鍋的有機米飯打分。現場直觀方式的宣傳,讓張家村的大米受到了大家的青睞,定價每公斤30元的大堰高山有機米創下了地產米價格紀錄,但“米粒光潔度好,味道清香,有彈性”的高質量大米也因為品鑒會打開了銷售的渠道。
此外,在張家村的后門山,有大堰鎮獨一無二的以村集體名義打造的傳統農業發展產業40畝水果基地,種植的水蜜桃等水果目前已為村里帶來4萬余元的收益,書記、干部帶領,百姓配合的經營模式,也解決了村里大量閑散的勞動力,給百姓帶來了收入。
同時,農作物規模性種植業也高潮迭起,農副產品多樣化發展已然是張家村的一顆明珠。“去年養了3頭大肥豬,收入1萬多元,20畝水蜜桃開始投產,收入4000多元,種番薯、西瓜收入上萬元,養了3頭牛,今年底就可賣掉變現,還有妻子打工收入上萬元。平時種些蔬菜,一家人生活過得有滋有味。”這已是村民們飯前飯后熱議的一件美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這里得到完美的詮釋。
三、織智慧之網,打造升級版精準扶貧致富模式
精準培訓,開啟智慧富民新篇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扶貧攻堅人是關鍵因素,把張家村干部和村民培養成一支靠得住的人才隊伍,才是打贏扶貧攻堅戰的基礎。張家村村黨支部書記積極依托鎮創意黨組織生活基地、遠程教育等平臺,開設線上線下有針對性的培訓。全體黨員更是每月利用固定黨組織生活日,在村書記的帶領下,開展各類有針對性的學習討論集中活動,充實“口袋”的同時,更充實了自己的“腦袋”。
精準幫扶,構建黨建引領新格局。一是積極爭取資金,為特困戶提供幫扶。近年來,張家村書記帶領村干部和農指員一起,積極走訪農戶,向上級爭取資金,向村困難戶發放慰問金,使干部和群眾心連心。每年的重陽節,村里會向全村70歲以上老年人每人發放慰問金和日常生活用品等,讓他們度過了一個快樂的重陽節,感受到了黨組織對他們的關心。二是積極開拓銷售渠道,解決農副產品滯銷。村里有許多優質農副產品長期滯銷,給村民造成了較大的經濟損失。村里就積極聯系寧波多家愛心企業,一年來為張家村村民推銷土豆16000余斤,有機大米1000余斤,水蜜桃800余箱,西瓜300余箱,葡萄1500余箱,較好的解決了村民農副產品銷售問題。三是積極開拓“網絡+”農村電商發展模式,如農村淘寶等方式,把品質高、叫得響的特色農產品、傳統手工藝品和鄉村旅游產品賣出去,讓老百姓坐在家里就能掙錢。張家村干部們時時刻刻為百姓們著想也讓他們體會到了“村莊和諧”給發展帶來的無限好處。
正是由于張家村堅定不移地舉生態旗、走生態路,張家村每位干部秉承“工匠”精神,發揮黨員先鋒模范“牛鼻子”作用,才使張家村從一個貧窮、單一的小村莊逐漸充滿人氣、充滿生機,使貧窮落后的村莊已經走出了一條綠色、科學、可持續發展之路。他們美化村莊環境在前,爭取資金在前,積極打造教育培訓基地、工會實踐基地,助推村內農家樂的經營發展,村民幸福指數越高,使張家村黨支部帶領村民致富、村莊發展更有信心。
|